ENGLISH 现在是:

image.png

政策精神

4个月,34稿,史上点赞率最高的法院工作报告诞生记【斑斓·纪实】政策精神

时间:2017-03-16   出处:最高法院 法影斑斓  作者:罗书臻  点击:



作 者 | 罗书臻


3月13日晚上10点。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正义路上的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大楼灯火通明,第一法庭内气氛热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和全体院领导正在这里听取机关各单位负责同志汇报代表委员审议讨论《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情况。


会议已经开了两个多小时,大家仍在踊跃发言。根据听会人员反馈,代表委员对人民法院工作和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对加强公正司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寄予更多期许期盼,提出很多意见建议,对报告内容也提了一些文字修改意见。


周强院长要求对修改意见逐条记录、逐个研究、逐项回应,并指导报告起草组认真研究吸收,从80余条修改意见中采纳36条,对报告进行最后一次修改。


算上这一次修改,今年最高人民法院报告一共修改了34稿。从初稿到34稿,历时四个半月,这是一个怎样的历程?起草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细节和亮点?这些问题备受关注。


周强院长亲自主持起草,切实回应人民群众期盼


2016年10月28日,以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为主体的工作报告起草组成立,正式开始报告起草工作。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也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这一年,全国各级法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如何全面总结2016年人民法院工作,是摆在起草组面前的重要课题,更是最高人民法院党组高度重视的问题。周强院长亲自主持报告的起草和修改工作,主持召开党组会专门研究讨论报告稿。沈德咏常务副院长召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与起草组一起逐字逐句讨论修改报告。其他院领导也多次对报告稿提出修改意见。


周强院长对报告总体框架、重点内容、写作文风等提出明确要求,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呼声为第一信号,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报告全文,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关心关切,把人民法院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讲清楚,确保报告顺应时代要求,回应人民期盼。


在报告修改过程中,周强院长亲自加入的很多内容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比如,周院长一直强调报告要反映基层法官坚持司法便民为民的情况,亲自在报告中加入“深入田间地头,察民情、讲法理,用真情化解矛盾,让群众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司法的关怀和温暖”,体现了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对纠正冤假错案工作,周强院长亲自在报告中加入了“冤假错案的发生,让正义蒙羞,教训十分深刻”等表述,体现了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再比如,在安排下一步执行工作时,周院长亲笔写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呼声为第一信号,迎难而上,不退缩、不动摇,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加强执行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确保如期实现‘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目标”,体现了坚持司法为民的宗旨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决心。报告全文共出现“人民”56次


除此之外,周强院长还提出一些起草报告的指导思想。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要求报告起草中始终体现坚持党的领导,立足审判职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二是体现改革创新精神,要求报告起草组认真总结司法体制改革给人民法院带来的新变化、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三是全篇坚持问题导向,不遮掩、不回避,不仅系统总结法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把问题意识与改革创新融合起来,围绕问题推进改革,通过改革解决问题。


广泛了解全国法院工作,全面展现生动司法实践


为确保圆满完成报告起草任务,按照周强院长要求,起草组认真研究制定了报告起草工作方案和工作台账,严格按照方案有序开展工作。


起草组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党中央一系列会议精神和部署,着手报告起草工作。


为确保报告总结工作全面客观、准确详实,起草组前期广泛收集资料,梳理了最高人民法院2016年开展的重要会议活动、制定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等情况,汇总了最高人民法院各部门提供的2016年工作总结材料。以这些材料为基础,概括总结最高人民法院2016年工作情况。


同时,报告还要反映地方各级法院工作情况。为全面了解全国法院工作情况,起草组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思路,充分运用“全国法院信息工作微信群”,向各省区市高院信息条线工作人员发出相关通知。


各高院一起行动,在较短时间内,各地情况迅速汇聚到起草组。以报告中提到的司法建议工作情况为例,由于司法建议数据不在法院信息系统内,全国法院司法建议数量需要逐级统计。


这在以往,上下级法院之间一般要发出纸质通知、上报纸质文件,耗时耗力,而通过“全国法院信息工作微信群”,在一天半的时间里,各地法院就汇总了司法建议工作情况及相关数据并报至起草组。这种高效快捷的调研方式,为今年报告的起草节约了大量时间、人力、物力,实现了各地鲜活素材、生动实践第一时间“提取”。报告起草过程中,起草组先后收集了各地法院工作情况调研材料、各省区市法院工作报告、有关专项工作情况等材料。


在此基础上,报告充分反映了全国法院工作情况,点出了各省区市法院的亮点工作,实现了全覆盖。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各省区市,点出地方法院工作亮点有助于回应代表关切,也有助于各地群众了解当地法院工作。


同时,报告中的亮点工作均是相关领域的先进典型,点出亮点既是肯定成绩,也是鼓励全国法院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比如,在“积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部分,报告点出了四川成都、浙江温州促进庭审实质化的做法,主要因为两地法院在改革试点中取得了突出成效,去年7月,沈德咏常务副院长在中央政法委第三次全国政法干部学习讲座上对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问题进行深入系统讲解,专门介绍了成都、温州法院经验,全国政法机关120多万干警听取了讲座。


深入调研有助于充实报告内容。今年报告除了各地亮点多之外,数字和案例也很多。报告全文共有117个数据,既有各类案件数量,也有同比升降情况,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对人民法院工作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报告选取了21个案例做了简要介绍。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精神,引导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创新体例安排,突出“一体两翼”


如何谋篇布局,是起草一份报告的重点和难点。


今年的报告体例与去年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新的变化。相同之处是延续了去年三大部分的写法。新变化主要有两点:


一是每部分的大标题作了调整。去年的大标题分别是“依法履职情况”“深化司法改革情况”和“2016年工作安排”,是平铺直叙的写法;今年把三大部分概括为“三个坚持”,即:“坚持依法履职,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权益”“坚持以深化改革和推进信息化破解难题,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做好2017年人民法院工作”,开门见山地点出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二是今年第二大部分的十项工作既写了司法改革,又写了信息化建设。这样的体例安排主要是为了充分体现人民法院工作的“一体两翼”布局。报告的第一大部分主要是人民法院依法履职、完成审判执行工作任务情况,是人民法院工作的“主体”;第二大部分通过十项工作介绍了人民法院深化司法改革和推进信息化建设情况,表明了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是推动人民法院工作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这种“一体两翼”的体例安排是在去年报告基础上的再次创新,特别是把“两翼”,也就是把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放在一起写,充分展示了“两翼”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更加鲜明地展现了人民法院的工作思路。


正如周强院长在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各级法院坚持以信息化为司法改革提供科技支撑,以司法改革需求引领信息化发展,努力提高司法公信力。”这是今年报告的一大创新。


报告全文共出现“改革”53次,出现“信息化”9次,出现“网”字39次。


创新不只体现在主文中,在报告附件中也有体现。今年的附件有三个特点:


一是内容丰富。既有关于审判执行工作的情况,也有关于司法改革、队伍建设的情况,还有6个专项工作方面的内容。


二是图文并茂。附件用多功能图表充分展现人民法院各方面情况,形式生动活泼。


三是动态延伸。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借鉴政府工作报告做法,报告在首页右上角放置二维码,同时为方便代表委员审议讨论,专门将H5做成“无声版”并在报告上注明,让代表安心扫码了解人民法院工作全貌,更好地提出审议意见,起草组从细微处着手,体现了对代表的尊重。


广泛汇聚民智,反复修改完善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虽然只有20页,11000余字,但反映的是全国法院一年来的工作,内容涉及立案、审判、执行以及司法改革、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可谓“简约而不简单”。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从人民中汲取推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智慧和力量,是报告起草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


1月中旬至2月底,报告起草组分别征求了有关领导、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特邀咨询员、各高院院长、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各部门的意见。到“两会”召开前夕,起草组共收到590余条意见,吸收了160多处意见


2月8日下午,周强院长专门主持召开特邀咨询员座谈会,就工作报告稿听取意见建议。座谈会上,29名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分别发言,就报告的修改完善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在四个小时的会议中,周强院长一直认真记录,并不时回应,和大家展开交流互动。会后,周强院长带领起草组逐条梳理、认真研究,在报告起草和工作谋划中充分吸收运用,更好地回应社会关切。这次座谈会上的意见建议,报告修改时采纳了38条。


在报告起草过程中,周强院长十分重视各界反馈的意见建议,带领起草组反复研究,认真吸收。在后期修改时,周强院长常常下班时带上报告稿,在家中反复斟酌推敲。3月10日早上7点多,报告正式送印。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稿先后做了30多次较大修改,报告起草组内部的修改则不计其数。


3月12日上午。“各位代表,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铿锵有力的声音在人民大会堂响起,周强院长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其间,代表们先后9次自发鼓掌。报告备受国内外瞩目,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3月12日下午和3月13日全天,代表审议、委员讨论报告。为及时准确掌握情况,最高人民法院派出由院领导和机关各单位负责人带队的115个小组,分别到各代表团听取全国人大代表审议报告情况,当面听取意见建议;同时派出58个小组听取全国政协委员讨论情况。接下来就是本文开篇的场景。根据代表审议和委员讨论时提出的意见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对报告进行了认真修改,共修改36处,并逐条回复代表委员;对于没有采纳的意见,也分别向代表委员作出解释说明。


3月15日上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上,《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以2606票获得通过,通过率为91.83%,连续三年保持在90%以上,创1990年按表决器以来历史新高,同时反对票创1994年以来新低。


无论是3月12日上午会场上的“9次”自发掌声,还是闭幕会上的高票通过,既是人大代表对法院工作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加强公正司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热切期盼。人民法院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坚持以人民呼声为第一信号,把代表、委员们的鼓励转化为动力,对照代表、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查找工作差距,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知产法网)主编


蒋志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曾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学院、美国约翰马歇尔法学院任高级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主编、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专家,最高人民检察院民行诉讼监督案件专家委员会委员,2014年、2015年受美国约翰马歇尔法学院、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和加方科技部邀请参加知识产权法律和创新论坛并演讲,2013年12月获得中国版权事业卓越成就奖。